找到相关内容346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唯识观大纲》

    观境。复摄此二为能证入门,以证入所证入法。故是一观,具二能所。能观智者,各宗皆同:天台、贤首、禅宗、净土,莫不须依第六识心王相应之慧心,为其主体。余如五遍行,及欲、胜解、念、定,与善法之信、精进等心,亦皆相应,以为助伴。   二 五位百法之唯识观   所观境者,在唯识观乃通观一切法皆唯是识。故法界一切诸法,皆所观境。言一切法者,广大悉备无不穷尽,世界微尘难喻其数,如此纷纶,何堪摄取!是故慈尊造...

    太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71239814.html
  • 六妙门修法(二)

    知解均属缘虑故,不能明悟佛法。因此以广大真正之心,行六度法化转六蔽,在修六度时,应一一了知三轮体空,善调其心,令意柔软,然后随心所起,以无住着之心,反照观察四念细心之相。这四念即是所观境:①未念:心未起缘境...妄执,洞明心愿,一旦“翻身触破太虚空”,则真常灵光,朗然现前!   三、十乘观法   十乘观法是天台宗最广大、最圆满的法门,它是在十境的观境上,用十法构成非常严密的观行系统。通过十法的修习,无论是哪一...

    宋智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32142412.html
  • 尕藏加:藏密诸派及其理论与实践 4

    初修者须专注一缘,切不可移换观想之境。若静坐时意识中观起的境相与所观境不同,万不可随之而转,应立即弃舍,系心于本来观境。  心住定时,掉举沉没为大过失,应以“正知”对治。这里所谓的“掉举”,是指因观想...

    尕藏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31964692.html
  • 地藏法门常课简轨

      一、皈依   皈依地藏菩萨摩诃萨   皈依地藏菩萨本愿经   皈依地藏法门传承师   (三反)   二、发心   愿一切众生圆具乐及乐因   愿一切众生永离苦及苦因   愿一切众生不离地藏行愿   愿一切众生速证地藏果德   三、观境   甲、观本来清净   万法无自性故,本来清净。 (三反) 观一切情器皆本无意识之分别取相,融合为无限之一体,而以圆 遍之无云...

    林钰堂敬编

    |地藏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8/080810644.html
  • 印光法师答:为什么讲四种念佛方法持名为最

    唯心所现,不生取著。既不取著,则境益深妙,心益精一。能如是,则观想之益,殊非小小。如观境不熟,理路不清。以躁妄心,急欲境现。此则全体是妄,与佛与心,皆不相应,即伏魔胎。因兹妄欲见境,心益躁妄,必致惹起...

    印光法师

    念佛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3574411472.html
  • 百法别释

    取境,审决印持,由此异缘不能引夺。念,谓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,定依为业。定,谓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,智依为业。慧,谓于所观境简择为性,断疑为业。   3十一善法自他俱利,二世俱利,性离愆秽...NF8C8〖FJ〗实论之,非择灭及二定皆非真无为,但就离彼现缠得寂静故,离有为相,说名无为。   真如,以三义方便显示。一释名义。真谓真实,如谓如理,能观之智,于所观境,正见无谬,不增不减,如其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4647993.html
  • 兜率净土与十方净土之比较

    ,由行趣证,离言法性,终得涅槃菩萨妙果;菩萨戒本注重于行,但是也有境与果的意义,先观境发有大菩提心,才修菩提戒行,行满自然得果。弥勒上生经属于得果,然慈氏之现在一生补处果,当来究竟佛果,也由自证,离言...

    太虚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31148322.html
  • 从二十四圣到耳根圆通(2)

    智光圆明,而成无上觉道。故以谛观地大,最为第一。  此法门对当代众生是否当机,文殊菩萨说:   “如果以大地为所观境,则地性是坚凝障碍而非通达,属于有为生灭法,非圣人所证之圆通性。如持地菩萨,初平...得知身中水大与世界外浮幢王刹香水海中的水大,毫无差别,同一性质。浮幢王刹香水海,广大无边,以此为所观境,大不思议,非凡夫权乘所能达到。为何观外无边的深境?因当观力深厚时,则可了达性水真空,乃至,周遍法界...

    普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1849642.html
  • 正念的艺术(一)

    需要回到“默念”的练习上。默念可以配合定位六根的方法练习,每当六根生起任何身心现象时,就在心中默念。切记不要对所观境分析,只是记录而不反应。v(未完待续) ...

    智明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2050329.html
  • 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.观心品第十》读后感(一)

    ,有所观境;以观契境故,从心得解脱故。若一心得解脱,能令一切数皆得解脱故。”哻智者自“心”指出了生命体在“十法界”中辗转升降、或凡或圣的主导因素所在,而“观心”修学功夫论的意义便被带出来,因为它切近...

    许胜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3850373.html